必威·betway88(东盟体育)有限公司-企业百科

股票代码:870757

服务电话:400-089-8890

新闻动态
NEWS
第22届世界腐蚀大会“考古和历史文物腐蚀”分会场学术会议
2024-12-27
       2024年10月22日至26日,由国际腐蚀理事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和海洋腐蚀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22届世界腐蚀大会”在西安举行。这是腐蚀与防护学科领域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学术会议之一,是腐蚀科学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下设多个分会场。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考古和历史文物腐蚀”分会场召集单位,于10月24日成功组织分会场会议。分会场主席由国际腐蚀理事会理事长、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化学系教授Emma Angelini和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席文保师潘路研究馆员共同担任。国内外文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此分会场会议。


考古和历史文物腐蚀分会场人员合影

       腐蚀与防护科学技术与文物保护关系密切,很多相关理论、技术、方法可以相互借鉴。分会场会议共分为四场,分别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潘路研究馆员、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Emma Angelini教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陈家昌研究员和北京化工大学马清林教授主持,25位专家学者就文物腐蚀与防护理论研究、技术与装备研发、应用实践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经验进行了报告,7位学者展示了研究成果墙报。大会设立了多种奖项,本分会场中国国家博物馆刘薇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吴进贤获得“ICC-CSCP青年科学家”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焦小珂获得“人气墙报”奖。



 “青年科学家”颁奖仪式

       以下是本次研讨会学术报告要点,以飨读者。

       一、金属文物腐蚀监测与防护新技术

       近年来,金属文物腐蚀原位分析和保护处理新技术发展迅速,与会学者对这些新技术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和探讨,为文物腐蚀和保护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Emma Angelini教授采用可视化方法对意大利Gori收藏的室外青铜器的腐蚀情况进行长期在线监测,评价了腐蚀铜绿的电化学行为和保护效果,通过3D摄影建立了青铜器的完整档案。浙江大学张晖教授采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对青铜器的腐蚀产物进行原位分析和成像,建立了青铜标准腐蚀产物的太赫兹光谱数据库,确定了腐蚀层的厚度和组成成分。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孙思原对三星堆遗址出土金面具的腐蚀产物进行形态学研究,采用扫描电化学池探针技术对模拟样品金相的腐蚀优先性进行分析。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陈家昌研究员全面梳理了青铜器“粉状锈”的发生、发展机理,提出了基于表面处理与渗透加固的青铜器“粉状锈”防护处理措施,并研发了基于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青铜器“粉状锈”原位转化装置。上海博物馆沈依嘉副研究馆员结合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病害特点,讨论了青铜器基体对脉冲激光清洗的影响,通过优化工作参数、凝胶介质等方法实现了青铜器锈蚀的有效去除。中国科学院大学吴进贤博士后研究了不同锡含量Cu-Sn-Pb合金在紫外光照射下在含氯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发现其光致钝化现象,且高锡青铜上的氧化膜光稳定性更强,可提供更持久的保护。



       二、青铜文物腐蚀机理和埋藏环境

       青铜文物腐蚀情况复杂,腐蚀规律与埋藏环境息息相关。针对“青铜病”等典型青铜病害,与会学者从锈蚀层成分和结构以及不同地域埋藏环境下的青铜文物腐蚀等方面进行了报告,阐释了青铜文物的腐蚀机理。

       中国国家博物馆刘薇副研究馆员以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腐蚀结构,结合不同锈蚀层成分分析讨论了两种腐蚀结构的形成机理。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王云鹏副研究馆员对商时期高锡青铜器的选择性腐蚀进行了分析,推测金相的优先腐蚀与器物表面粗糙度和环境酸度有关,并提出了纯铜晶粒的产生机理。西北工业大学杨欢副教授介绍了古代青铜器中金属垫片的起源、工艺及锈蚀脱落问题,对垫片过渡区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了过渡区的形成机理。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蔡如欢介绍了青铜病研究发展历程,以及微生物引起的特殊腐蚀现象及其代谢产物腐蚀机理,讨论了微生物处理技术在青铜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西北大学刘成教授研究了不同地区土壤埋藏条件下青铜器的腐蚀特征和速率,建立其与环境指标的定量关系,以及与“青铜病”相关的低锡青铜偏析腐蚀模型,系统阐明了古代青铜材料的腐蚀机理。西北工业大学夏琦兴副教授结合青铜鼎埋藏环境系统研究了青铜模拟样品的腐蚀行为,表征腐蚀前后样品表面形貌和腐蚀速率趋势,分析钝化层成分和有害腐蚀成分。故宫博物院刘瀚文馆员研究了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器腐蚀产物的成分及器物表面锈蚀层的分层结构,结合器物埋藏土壤环境推断了锈蚀病害形成机理。



       三、铁质文物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

       铁质文物腐蚀产物分析和保护处理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与会学者们探讨了海洋出水、室外大气环境铁质文物和出土铁器的腐蚀,对其保护的脱盐、缓蚀、封护等环节进行优化和评估,为铁质文物的科学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新策略。

       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小林研究馆员综合分析了山东荣成镆铘岛出水船舵铁构件的铁基体金相组织,分析了腐蚀断面的分层结构、锈蚀产物的元素和物相分布,判断其成分类型和锻造工艺。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龙莎莎分析了蒲津渡铁质文物层状剥落锈蚀样品不同锈蚀层的成分,推断其腐蚀过程,分析了其与大气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关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张然副研究馆员对辽宁省出土马镫在保护处理前后不同阶段的腐蚀状态和保护效果进行了评估,分析了空壳状腐蚀和层状剥离两种典型腐蚀特征的形成机理。通过机械除锈、无氧环境碱液脱盐、复配儿茶素缓蚀、改性氧化石墨烯B72封护等方法,实现了综合病害防治,并应用大幅面X射线荧光、氧气消耗测试和电化学原位交流阻抗技术对各环节处理效果进行了评估。

       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朵分析了碱性溶液中铁片的腐蚀行为和氯离子对铁片腐蚀的影响,获得了脱盐过程溶液中氯离子浓度阈值。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吴玉清详细解读了WW 2018-014-T《铁质文物缓蚀材料要求》标准研制思路,通过收集标准化数据,建立缓蚀剂适用性、有效性及其长期性能数据库,为不同类型金属文物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缓蚀策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马菁毓研究馆员和北京化工大学贾梦秋教授制备了一种席夫碱缓蚀剂,通过与单宁酸进行复配,与二氧化硅包覆石墨烯复合材料制成复合涂层,实现铁质文物高效缓蚀。




       四、陶瓷、胶片、石质文物腐蚀与防护及文物预防性保护

       现代腐蚀的概念已经从金属扩展到各类材质,预防性保护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本次分会场部分报告聚焦陶瓷、胶片以及石质文物的腐蚀与防护,并分享了文物保存环境的测定和控制方法,拓展了文物腐蚀与防护研究范围。

       北京化工大学马清林教授研究了南海Ⅰ号沉船出土的青瓷制品沉积物的种类、形态和沉积过程,探讨了沉积物对釉面腐蚀的影响,并对这批珍贵陶瓷进行了科学、充分的保护。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陆褚君文研究了“南海Ⅰ号”沉船白瓷和彩陶模拟样表面可溶性盐的种类和分布,研发了一种适用于多种文物且具有动态监测能力的无损真空脱盐装置。西北工业大学刘姣姣副教授针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具有严重脆性、卷曲性和破碎性特征的民国历史照片,系统分析其材料结构和成分,探讨了干湿循环作用下明胶纸照片构象的变化机理,同时研发了脆性、卷曲历史照片保护修复工艺。西北工业大学曹颐戬副教授制备了三甲氧基辛基硅烷-T-ZnO-纳米SiO2涂层溶胶,并在多孔基材上凝胶获得超疏水表面涂层,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和耐化学腐蚀和机械磨损性能,有望用于室外石质文物的保护。

       中国国家博物馆邵慧琪馆员对不同文物保存环境中的有机酸进行测试,建立了不同保存环境下有机酸含量的测定方法,并对污染物来源进行分析。betway88必威东盟体育周华华高级工程师研究了不同氧含量和相对湿度条件下铁片的腐蚀风险,探讨了恒定低湿、低氧环境下的铁质文物保护技术。



       此次会议是国内首次在腐蚀领域设立文物腐蚀专题分会场,与会代表精心准备,积极发言,热烈探讨。会后代表们纷纷表示会议内容新颖、技术前沿、应用性强,代表了中国文物腐蚀与防护研究的最高水平,期待后续能有更多这样的高质量学术会议。本次分会场会议的成功举办,加强了文物领域与腐蚀领域的联系,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依托单位,朝着中国金属文物保护科技研发中心、人才孵化中心、成果辐射中心和交流合作中心建设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


       文章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股票代码:870757

低氧气体环境调控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

电话:400-089-8890  022-86996101
邮箱:marketing@cnrotech.com
官网:www.cnrotech.com
地址:天津市北辰科技园区高新大道66号
betway88必威东盟体育公众号
betway88必威东盟体育气调养护
betway88必威东盟体育低氧健身
betway88必威东盟体育小助手
Copyright © 2019 - 2022 betway88必威东盟体育  备案号:津ICP备2021003647号-1  All Rights Reserved